我後來也拍成了一集影片,別忘了去看看:

最近 Google Nest Hub 相關的開箱文章、評測影片也越來越多了,我當初很期待、而且是用預購的,但實際用起來發現難用的點是在太多了,想寫文分享一下我的實際體驗 抱怨一下

總得來說,我覺得 Google Nest Hub 還有極巨大的改善空間,但它也確實有幫我實現一些以前我辦不到的應用方式,所以我不會說這是不值得買的東西,但要買的話記得要有正確的預期:不要期待它能全面提升房子的智慧,它有強項,但大致上都很蠢。

cover

我為什麼購入 Google Nest Hub

(不 care 我為什麼要買 Gooole Nest Hub 的話,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個大段落)

我原本就有買智慧燈,原因是要模擬日出幫助我調整起床時間。當初選擇了 Philips WiZ,主要原因是價格較便宜*,其代價之一就是缺了一大功能:不支援 Apple HomeKit → 聲控方案不能選我熟悉的 Apple 生態系。

但 WiZ 有實體遙控器可以搭配,我覺得形式還蠻理想的,只要有個遙控器讓我按就好,我不一定要聲控。我一直都覺得用手按開關是很直覺的事、沒有必要從日常中排除這個動作,用聲控不見得能完成的比較快、還會被其他人聽到聲音。而且有時候語音辨識一直解析錯的話,還不如手指按一下都比較快好嗎。

但用著用著,WiZ 遙控器實在連線不穩到沒辦法正常使用,狀況就變得很尷尬,實體遙控器跟不存在一樣,開燈都只能透過手機 app,但除非燈泡重買否則也沒辦法串 Apple Homekit。

於是我決定給 Google Nest Hub 一個機會,一來是平價且可以直接串接我家裡現有的產品、不會浪費我原有的設備,還有個很加分的理由是:有螢幕。有些情境下用按的控制燈光就是比較方便(例如半夜不想吵到隔壁房的人),而且問「今天天氣」的時候,瞄一眼螢幕也能看到更多資訊。

*「價格較便宜」是差多少呢?當時我比較的對象是 Hue:一顆燈泡大概 NT$1,800、房間需搭配一台 1,800 的主控設備(另售)。WiZ 的燈泡:一顆 NT$800,不需要主控設備,整個平價多了,但相比之下就是可串接的服務少很多以及少掉(大多用不到的)功能。其中唯一對我最有差別的就是無法串 Apple Homekit。如果是現在才要入手智慧燈、且想串 Apple Homekit 的話,可研究一下 Nanoleaf 或 Ikea Trådfri 的選擇。

———

產品啟用設定沒有太大的問題,雖然流程有點長、需要耐著性子回答,但基本上在合理範圍內。

但實際開始用起來馬上遇到非常多問題,例如:

根本就是各種壞掉的部分

以下這些都是開始使用的頭兩天就遇到的事,有些可以繞過,有些到現在都還沒有解決

  1. 螢幕點「居家控制」 > 「房間」 → 總是白畫面,重開也沒用
    → 過了三天後自己好了,原因不明
  2. 八點的時候問「現在幾點」→ 現在三點
    → 要自己點進設定,設定裝置的所在地址
  3. 說「黃光燈」「最大亮度」 → 畫面顯示 100% 但亮度遠遠不及那個燈泡真正能耐的一半
    → 先用燈泡的 app 把「黃光燈情境」的亮度設為 100%,然後在 Google Home 把「黃光燈」設定成「啟動黃光燈情境」的指令
  4. 用 iPhone 藍牙連線播放,明明連著卻無法發出任何聲音
    → unpair 裝置再重新 pair,如果無效,再重新 pair,如果重試 10 次還是無效,就…只能放棄了
  5. routine 裡面的「朗讀自訂文字」動作是沒有作用的,不管中文英文都不會唸出來 → 無解

根本就是各種壞掉,就是這麼的殘念

而且這台還是「晚美國一年上市」的「第二代」產品,怎麼還可以如此崩壞…

想像中應該是很基本的功能,卻沒有提供

除了這些看起來就是壞掉的功能,就算是功能正常的部分,我覺得也是相當的難用。

操作不順、找不到東西還可以說是 Apple vs. Google 的設計理念不同、而我還不熟悉操作而已,這些就算了。但有些功能居然沒有就讓我很意外,例如:

  1. 不能自訂快速鍵放在螢幕上,甚至連 routine 列表裡也只有 built-in 的 routines 可以選
  2. routine 不能用 time-based trigger (後來 2022-03-03 再度查看的時候發現可以了)
  3. 暫停幾秒的功能無法在 built-in 的 routine 裡使用,自訂的卻可以

其中 1 是我覺得最可惜的,既然有螢幕,那麼讓我把預先定義的快捷鍵放在首頁應該是很合理的功能吧?而且既然都空間推薦「灰狗可以跑多快?」這種沒有幫助的問題了(到底干我屁事蛤?),怎麼不讓我放些按鈕用來觸發我常用的燈光情境勒?這明顯比較有用啊!

image

而且就算不放在首頁,至少在調整燈光的頁面,比起現在會有亮度拉條跟大量的顏色列表供選擇(我選擇障礙都要發作了),讓我釘選 2~4 個「常用燈光組合」在第一頁應該很合理吧?但目前也是沒有這個功能。

image

感覺 Google 沒有好好利用螢幕這個介面,實在是頗可惜。或者是說,Google 設計產品的理念沒有把「易用性」這件事情放在優先(相對的,「串接能力強」就有比較優先,這倒也是某種「好用」,但跟「易用性」還是不一樣的)。

聲控的天生不利

更不用說機器的語意辨識能力要追上人類(成人)還有很大一段路,有時候實在蠢到讓人很灰心。例如以下都是實際發生的例子:

「Ok Google, 黃光燈,最大亮度」 → 『我不清楚你的意思』

「Ok Google, 黃光燈」 → (開燈了) →「Ok Google, 最大亮度」 → 『我找到了附近的加油站…』

「Ok Google, 黃光燈」 → 『如果要控制燈光,請到設定…』(明明就都有設定)

「Ok Google, 開燈」 → 『我不清楚你的意思』→「開燈啦幹!」

「Ok Google, 我要出門了」 → 『如果有要事要出門,請注意安全』『…』 → 「欸不是,那你要幫我關燈啊」(平常都會自動關)

影響家人

除了比人類更容易聽錯指令,如果家裡有其他人(家人或合租室友),聲控家電還有一個怎麼樣都不可能克服的問題:別人會聽到你在講話。

然後隔天他可能會問你:「我昨天半睡半醒的時候聽到你在念念有詞,你昨晚在幹嘛?」原因是你不想影響家人、所以壓低聲量說指令,導致智慧音箱更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指令,然後你就又得重說一次…

結論

我買 Google Nest Hub 是為了在我現有的設備下,讓我有第二種手段可以開關我房間的智慧燈、順便可以問天氣預報,它確實達到了當初設想的目的(雖然有時候聽不懂指令)。但在家裡沒有太多智慧家電、需求很單純的情況下,其實它的優勢發揮是不完全的。導致有種「帶來的好處無法抵銷它在使用上的缺點」的感覺。

如果你很明確知道你想要 Google Nest Hub(或其他的智慧音箱)幫你達成什麼、而且能接受它帶來的限制(上面有提到一些),入手它會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但如果你想要「全面提升家電的智慧、讓你住得更爽」,我只能說智慧家電、智慧音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。現階段看來,比起「全面提升房子的智慧」,智慧音箱配家電更像是「串連的能力大勝,其他的全面敗給現有方案」,反應速度、可靠度、成本方面都比較差,要說有多善解人意好像也沒有(畢竟連開個燈都會聽錯)。如果你願意花大把錢去買各種可串連設備,雖然設計還是很難用、語音控制還是要摸順他的邏輯,但帶來的好處也許可以壓過難用的缺點。這取捨就要看你能不能接受了。

那我後悔買 Google Nest Hub 嗎?其實也沒有,以他的售價+有達成我預設的目標,我覺得還是個勉強 OK 的購買決定。但如果沒有頭洗到一半的前提(先買了不能串 Apple 的 WiZ 智慧燈),我可能不會選擇 Google 音響,但實際使用後更加確定有小螢幕才方便,謠傳 Apple 也有在開發這種形式的產品,但目前還沒看到。

以上是目前實際使用 Google Nest Hub 心得,供有興趣購買的人參考。

用我的推薦連結購買

如果您覺得我的觀點有幫助到您做出更好的購物決定,請多多透過我的推薦連結購買商品,這樣我可以賺取一些佣金。以下是這篇文章相關的商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