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機,單純的力量 重點與讀書心得 (上)
ISBN:9789570316445
書名:動機,單純的力量 (原文書名:Drive)
作者:Daniel H. Pink (趨勢寫手)
用獎金、獎勵、懲罰來操縱員工曾經在工業時代很有效,但是對現代知識工作者卻是有害的,解決辦法是營造「為內在動機而工作」的環境,如何做到?本書提供了一些理論跟建議...
評:
是否建議讀:嚮往以內在動機工作的人可以讀
是否建議買:無意見
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
蘿蔔+大棒 vs 內在動機
「蘿蔔+大棒」的基本概念就是:給你獎賞,你就會拼命工作,給你懲罰,你就會改掉工作效率不佳。但這個理論真的這麼完美嗎?
獎勵越多,表現越爛?
1969年Edward Deci的實驗:找來兩組大學生,玩Soma Cube這種益智遊戲,中途休息時間他會躲到雙面鏡後觀察學生們會繼續把玩,還是看起雜誌?(研究室內有準備),他設計了以下的待遇:
A組:第一天無酬 → 第二天有獎金 → 第三天又變回沒有
B組:從頭到尾都沒有酬勞
B組在休息時間繼續把玩的狀況一直都很穩定,甚至有成長(但不顯著),而A組在第二天非常積極,符合我們的常識。但第三天情況變了,A組被告知今天沒錢發獎金了,休息時間繼續把玩的時間瞬間掉到比第一天還糟糕!意味著你若想依表現給獎金,只消一次就足以養成不給錢就擺爛的壞習慣。
1945年Karl Duncker設計的蠟燭問題,這個問題困難點在於功能固著(functional fixedness),簡單講就是因為死腦筋才會想不到解答。後來有人做了延伸的實驗:如果付錢鼓勵他們快速解題呢?
結果如你所猜想的,是的 ── 有獎金誘因的實驗組,解題時間反而較久,足足多了三分鐘多!
懲罰越多,表現也越爛?
2000年Uri Gneezy跟Aldo Rustichini的研究,托兒所因為家長接小孩遲到很困擾,如果祭出遲到罰金會改善嗎?實施罰金後,遲到家長人數穩定成長。「反正罰錢嘛,我用錢交易更多的時間,完全不用不好意思,那就大方的遲到吧」
不能獎勵、又不能懲罰,那到底是要怎麼樣!
靠外在的獎勵或懲罰驅動的,叫做外在型(eXtrinsic),既然又不能獎勵、也不能懲罰,那只好求內在(Intrinsic)啦~(附帶一提,簡寫為X型跟I型)
前提是你想要創意為重、目的崇高的工作,因為「獎懲」這帖藥會讓人更短視、一「停藥」就擺爛。燃料取自內在則可以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(不過還是要用心維持塑造I型人格的環境)。
不過也不是所有獎懲都有問題,如果只是要重複性勞動,那麼其實還是獎懲比較快啦,雖然書中也有提到如何帶入一點I型的手法,讓獎懲的缺點還能再削弱一點。
另外雖然用錢引誘人捐血會讓捐血人數降低一半,但義大利政府以增加假期以鼓勵上班族捐血,就還蠻有效的,所以手段跟獎懲工具還是會有差別。不過書上沒有對這個case多加介紹,所以實際上是怎麼work的不是很清楚。
I型思維的三腳架
自主4T
呼應「簡立峰(Google台灣區總經理)是如何管理旗下一批天才型的工程師呢?他說,其實最好管理就是『不要管他們』」。
人們都渴望自主,因為人的天性就是如此,是學校跟公司管理的需要而把我們訓練成像機器,但我們不是棋子,而是玩家。
書中提出自主的4T,就是這四個方面都要自主:
Task:「要做什麼」你決定
例如3M的15%自由研究時間,Google的20%自由研究時間,還有Atlassian的聯邦快遞日(下篇會提到)。讓員工自己決定要做「什麼」,而不是全部都命令好。
雖然還是有所限制,但這段時間往往反而是效率最高的時段,也常生出能轉為正式產品的點子。
Time:「什麼時間做」你決定
工作常常都是以「你花多少時間投入,再看結果」,而相反的例子就是ROWE(只問結果的工作環境)。在時間上沒有主導權,就不用談生活自主。
之前也有不少書建議提早上班,因為那時辦公室沒有人會打擾你。也呼應為什麼上班時工作做不完。
Technique:「怎麼做」你決定
如果SOP非常明確,那就沒有人會做得比SOP還更周到。書中舉Zappos的客服為例,「他們的職責是把顧客服務好,怎麼做由他們決定。結果呢?員工流動率幾乎為零,也常常上榜最佳客服」
Team:「跟誰一起做」你決定
組團隊時能自己挑想要的夥伴,工作滿足感會較高。另外也有公司在新員工試用期滿時由員工投票決定去留,因為這是未來要長期相處的夥伴。
專精三法則
呼應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重點/讀書心得
專精是一種心態
專精意味著痛苦
儘管心流(flow)的經驗令人嚮往,但不可能天天都在flow,每天的訓練中一定還是會厭倦、煩躁、累。但「所謂的專業,意思就是做你熱愛的事──即使在你不想做的時候也一樣。」--Julius Erving
專精是一條漸進線
沒有人能在領域內成為100%,所以高手過招常常都是一點點小失誤就決定了輸贏,而且很難長期穩坐冠軍。(在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有討論到很多頂尖運動員的話題)
突破不了的天花板會造成挫折,但也是快樂的來源,因為「追求的快樂勝於實現」。(呼應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:「旅程才是帶來快樂的泉源,而不是目的地。」)
目的
「外部激勵」理論把人生目的視為點綴,如果你心存目的,很好,不要妨礙到撈錢就一切都好。
但追求一個超越個人利益的「什麼」,一直都是人類的渴望,目的也是很重要的驅動力。想想這個狀況:有兩個領域內的高手,一個很有目的感、想透過自己擁有的能力讓世界更好,另一個只是想靠能力撈錢,你覺得何者能堅持下去?
I型思維如何養成
請見下篇:動機,單純的力量 重點與讀書心得 (下) I型思維如何養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