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BN: 9789573268468
書名: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 (原文書名:Bounce)
作者:Matthew Syed (桌球選手、體育作家)

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?(心得) 裡就提過「專精必須經過一萬小時的錘鍊」,這本書有更深入的說明,並討論高手(尤其是體育方面)的相關科學發現。

評:
是否建議讀:想當職業選手的人、對科普書有興趣的人建議讀
是否建議買:無意見

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

一萬個小時的練習,或者換算成每天3小時x10年,才能達到高手級的專精,不過有個條件:

刻意練習才有用

最近也看到一篇文章 勤能補拙的神話,講得是一樣的事情:與你現在相同水準的練習無法幫助你提昇水準,要刻意提高練習水平才會進步

然而這個過程不見得都是快樂的,應該說,地獄特訓本來就不是有趣的過程

大腦的兩種系統
學習新技巧的時候用的是大腦的外顯系統,此時前額葉皮質區(Prefrontal Cortex)是活化的狀態,但經過一段時間,技巧化為內隱,這個控制功能會移轉到與觸覺有關的基底核(Basal Ganglia),也就是「這已經不是用腦子記了,是用身體記住啊!」。運動選手這麼做有兩個好處:第一是可以將多個複雜的技巧整合成一組,不用多想就可以使出來,第二是可以空下注意力來思考大局、策略。

如果到一個程度後就不再刻意練習,也就不會到達高手境界了,例如「駕車」:很多人都開車開10年以上了,看似天天有「練習」,但是顯然並沒有人人都變成職業賽車手。這就是因為只在現有水平練習,也許足以一邊開車一邊想聊天、哼歌、想事情等等,但離高手還很遠。

所以想成為高手級的話,就要不斷的挑戰目前辦不到的事情,不斷挑戰失敗直到突破為止(例如練習完美的90度過彎?XD)。不過,高手並不是完全拋棄「自動導航模式」,平常需要刻意的去練習,但真正比賽的時候則要開自動導航模式(才能空下注意力來思考策略)。

附帶一提,「在很多行業裡,工時長短和工作績效沒有太大關係。如果缺乏高度專注力,單靠經驗仍舊無法產生卓越的表現。」,也就是工時長不見得學比較多。


天才 vs. 成長心態
1978年Carol Dweck做了個實驗,讓這一群小朋友寫考卷,前8題蠻簡單的,後4題突然變很難,這時候小朋友就出現兩類反應,被他稱為:

Fixed mind-set (定型心態):認為聰明才智是遺傳註定的
Growth mind-set (成長心態):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經由努力變得更聰明

定型心態的小朋友馬上就放棄了,而且歸咎於自己太笨、不擅長,即使前8題還很有信心。而成長心態的小朋友並不認為自己失敗,而開始改善解題的策略,有幾位甚至摸索出超出程度的解題方法。

定型心態的人認為天才是天生的,如果你不是天生的天才,就沒希望成為高手了。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心態,但這是有害的。

1999年香港大學對大學新鮮人做個研究,先將學生區分成定型心態跟成長心態組,問他們有沒有興趣修一門英文輔導課,結果定型心態組的人直接拒絕這個機會,因為如果表現不好的話就會顯現「自己很笨、不擅長英文」,所以寧可失去成長的機會

高手都是天生天才嗎?
在上禮拜的這篇有提到,很多短跑、長跑的黑人選手都是因為小時候環境使然,以及巴西因為流行五人制室內足球而出現很多職業足球員。

書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,1984年Brighton大學做一個實驗,讓英國桌球選手Desmond Douglas玩一個反應遊戲,該選手向來以高速聞名,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,是全球隊裡反應最慢的人!比經理還慢!

原來是因為Douglas小時候學校的桌球社教室很小,桌子都離牆壁很近了,所以大家都幾乎貼著桌子打,加上Douglas沒有什麼其他的興趣,整天都在那間教室打球,形成了緊貼球桌、快速回球的風格,反而克服了天生反應力慢的問題。

還有一個例子也很有趣,有一次這本書的作者(桌球選手)跟Michael Stich(網球選手)打網球,作者請對方全速發球,看自己能不能打到,結果完全反應不及。問題是,桌球的回球時間比網球還短,為什麼他能打桌球,卻打不到網球呢?

Liverpool John Moores大學有一個實驗是用個螢幕播放對手發球的影片,然後用做眼球追蹤,發現網球高手會看對手的軀幹跟臀部,以掌握發球時肌肉的變化等線索,而且還能判斷球的方向,他們可能也無法解釋是如何分析出來的。但桌球手沒有訓練到這種能力,當然打不到球。

這樣的能力是怎麼來的?天生的嗎?不,當然是苦練來的

這裡有一篇新聞也有呼應:成功非好運 豪哥出頭靠苦練

贏在起跑點的風險
可能台灣人更喜歡搞這種事情,既然攀上顛峰需要一萬個小時,那是不是讓小孩越早開始越好?實際上只有在自己決定要投入某個專業領域時,才可能累積有意義的練習時數,也就是要有「內在動機」,否則被逼著去學有的沒的,簡直就像在懲罰,反而會產生倦怠。(推薦閱讀:蔡志浩:探索自我、發現世界


其他有趣的東西
* 關於高手的自動導航,有個有趣的研究,如果讓棒球高手一邊揮棒一邊辨識你播放的聲音是高音或低音,揮棒並不會受影響,因為此時是自動導航模式。但如果要求他們在聽到聲音的時候,指出球棒是往上或往下揮,他們的表現就會立即下滑,因為外顯系統跟內隱系統衝突。(ps. 但如果是新手的話,在第一關就沒辦法了)

* 關於透過練習可成為高手,也有個這樣的實驗:有兩個心算神童,一個可以在28秒內算出2個13位數字的成積,另一個可以算出9次方或開5次根號的答案。1896年心理學家Alfred Binet找來兩個14年左右資歷的出納員,他們小時候並沒有特別的計算天賦,但是,做同一份題目時,速度都比神童快!換句話說,14年的訓練足以讓正常人超越天生天才

* 第五章在講安慰劑效應,安慰劑的的效用不是因為藥理特性,而是病患相信藥物是有效的,所以甚至藥丸的顏色也很重要(取決於所處文化裡該顏色有無特別的含意),真正有療效的藥物,也可以因為包裝的關係再提昇效果。而信仰跟迷信(例如比賽前一晚一定要睡某張沙發之類的迷信)也是同樣的道理(就算你信神,神也不會出手幫你灌籃,因此有效的原因乃是你相信、因此毫無牽掛的發揮你原本的實力)。

* 雖然這篇在說專精,不過這是針對你的主業,如果只是你生活的育樂,只到尚可的程度是可接受的,請看這篇:是笨還是懶


預告
接下來會發表「動機:單純的力量」的心得,在這本書裡也有討論到成長心態跟專精的議題,實際上這兩本書有很多部分互相重疊。

不過「動機」這本我更有興趣,因此會寫得比較詳細一點,將分成上下兩篇,但發表時間未定,如有興趣歡迎用RSS訂閱、或follow我們的微型部落格~

→ 4/30已發表 動機,單純的力量 重點與讀書心得 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