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的弔詭-只想買條牛仔褲 讀書心得與重點(上)
ISBN:9867561473
書名:只想買條牛仔褲 選擇的弔詭 (原文書名:The Paradox of Choice)
作者:Barry Schwartz (社會理論、社會行為教授、作家)
你是否會為了午餐要吃什麼而猶豫好一段時間?到了餐廳又開始猶豫要吃什麼?總覺得有很多很多選擇讓你很苦惱?
老實說我以前也時常苦惱這些事,後來刻意的改變自己,覺得生活輕鬆多了。最近才知道我當時面對的問題、改變方向都在這本書有探討,推薦給時常為選擇而苦惱的人!
評:
是否建議讀:覺得自己老是拿不定主意,或常常對自己的選擇後悔的人要看。
在博客來購買» (這是什麼?)
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
為什麼中文主書名會變「只想買條牛仔褲」呢?
書名不忠實翻譯已經不想管了,這其實是開頭的故事:作者(Barry Schwartz)有天需要買條牛仔褲,結果他到店裡,馬上被店員的一連串「你喜歡緊身褲、直筒褲、寬管褲、袋狀褲,還是垮褲?石洗、雪花洗,或復古仿舊?要排扣還是拉鍊?要有刷白的嗎?」給嚇到了,他說他只是要一條「普通」的牛仔褲而已,然而店員卻不知道怎麼推薦。
麻煩還沒有完,既然有那麼多款式可以選擇,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要選擇一款效用最高(例如最舒適)的褲子?於是他要求試穿幾款不一樣的,也一直跟店員詢問意見,到最後他買了一條還不錯的牛仔褲,但為了區區一條牛仔褲就花掉那麼多的時間成本在挑,是不是太奇怪了?
不只是買牛仔褲,你是否會為了午餐要吃什麼而猶豫好一段時間?到了餐廳又開始猶豫要吃什麼?面對考大學也很猶豫,因為各大學都各有好壞,從師資、設備到距離家裡多遠都考慮了,但考上了還是覺得很無奈?選擇手機付費方案時也很苦惱,研究老半天還是覺得好像不夠完美?
因為我自己也沒把整本看完,這篇文章主要是講這本書的開頭與結尾,而結尾其實是最重要的,也就是「如何面對這個選擇的弔詭」,以下是書中的11個建議:
思考太多選擇會有負面影響,但不是特定一個選擇所造成,而是全部的選擇所累積起來的,所以就放棄掉不重要的選擇吧。要知道,重要的不是選擇的客觀結果,而是主觀結果,即使你選擇了一個最棒的產品,但是過程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。基本上,過量的選擇會帶來較好的客觀結果以及糟糕的主觀結果。
回顧一下你最近做的決策,是否會讓你感到焦慮,有負面情緒,想想這些過程對你的選擇有幫助嗎?書中建議一種「最多兩個選項」的方法,例如買衣服只逛兩家店,度假只考慮兩個地點。這過程可能有點不習慣、甚至覺得有點困難,但值得一試。
幾個例子值得參考:
選擇者為自己或他人創造新機會,摘採者被動的從已有的選項中挑選。
摘採者花太多時間在盲從,你應該排除不重要的選擇,省下的時間拿來對重要的事情思考:
上面提到過,在客觀上,「貨比很多家」的利益極大化者可以買到最好最便宜的東西,但是這過程會讓他們不快樂。如果他們知道有人完全巧合的進入那家店,只用一次就買到跟他們一樣的選擇,恐怕又會更不高興了吧。
「夠好」其實就夠了,或許你三兩下選的產品不是客觀上的第1好,但至少也有前幾名,而你會滿意你的選擇;極大化者花了很多時間,卻對自己的選擇結果不滿意。
我記得有個企管書上的建議說,公司給員工獎勵時最好不要提供選擇,因為去巴里島的員工會想著沒拿到手的42吋電視,而拿到電視的員工看到旅遊公司的巴里島廣告也會很懊惱。
附帶一提,學經濟的人會比較有利益極大化傾向 (第6章:合作是上策)。
另外8個建議下回再續。→ 下篇在此
書名:只想買條牛仔褲 選擇的弔詭 (原文書名:The Paradox of Choice)
作者:Barry Schwartz (社會理論、社會行為教授、作家)
你是否會為了午餐要吃什麼而猶豫好一段時間?到了餐廳又開始猶豫要吃什麼?總覺得有很多很多選擇讓你很苦惱?
老實說我以前也時常苦惱這些事,後來刻意的改變自己,覺得生活輕鬆多了。最近才知道我當時面對的問題、改變方向都在這本書有探討,推薦給時常為選擇而苦惱的人!
評:
是否建議讀:覺得自己老是拿不定主意,或常常對自己的選擇後悔的人要看。
不過本篇文章已將重點列出,覺得意猶未盡才看原書也無妨,因為這本書其實有點深奧,應該算是有點心理學、社會學的東西。是否建議買:無意見。
在博客來購買» (這是什麼?)
= = = = = 我是分隔線 = = = = =
為什麼中文主書名會變「只想買條牛仔褲」呢?
書名不忠實翻譯已經不想管了,這其實是開頭的故事:作者(Barry Schwartz)有天需要買條牛仔褲,結果他到店裡,馬上被店員的一連串「你喜歡緊身褲、直筒褲、寬管褲、袋狀褲,還是垮褲?石洗、雪花洗,或復古仿舊?要排扣還是拉鍊?要有刷白的嗎?」給嚇到了,他說他只是要一條「普通」的牛仔褲而已,然而店員卻不知道怎麼推薦。
麻煩還沒有完,既然有那麼多款式可以選擇,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要選擇一款效用最高(例如最舒適)的褲子?於是他要求試穿幾款不一樣的,也一直跟店員詢問意見,到最後他買了一條還不錯的牛仔褲,但為了區區一條牛仔褲就花掉那麼多的時間成本在挑,是不是太奇怪了?
不只是買牛仔褲,你是否會為了午餐要吃什麼而猶豫好一段時間?到了餐廳又開始猶豫要吃什麼?面對考大學也很猶豫,因為各大學都各有好壞,從師資、設備到距離家裡多遠都考慮了,但考上了還是覺得很無奈?選擇手機付費方案時也很苦惱,研究老半天還是覺得好像不夠完美?
因為我自己也沒把整本看完,這篇文章主要是講這本書的開頭與結尾,而結尾其實是最重要的,也就是「如何面對這個選擇的弔詭」,以下是書中的11個建議:
選擇何時該抉擇
思考太多選擇會有負面影響,但不是特定一個選擇所造成,而是全部的選擇所累積起來的,所以就放棄掉不重要的選擇吧。要知道,重要的不是選擇的客觀結果,而是主觀結果,即使你選擇了一個最棒的產品,但是過程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。基本上,過量的選擇會帶來較好的客觀結果以及糟糕的主觀結果。
回顧一下你最近做的決策,是否會讓你感到焦慮,有負面情緒,想想這些過程對你的選擇有幫助嗎?書中建議一種「最多兩個選項」的方法,例如買衣服只逛兩家店,度假只考慮兩個地點。這過程可能有點不習慣、甚至覺得有點困難,但值得一試。
幾個例子值得參考:
- 常聽到有些老師或名人會很自豪自己學生時代時「都去同一家店吃同樣的餐,老闆看到我就知道老樣子,十年後回去還記得我」。
- 李敖也是想好自己想要穿的西裝後,同個款式訂好幾套,每天都穿一樣就好,這樣就不用煩惱今天出門要穿什麼了。
- 大前研一因為腳趾甲容易長到肉裏面的問題,所以他都直接預約一整年的指甲沙龍,發現適合的鞋子就一次買好幾雙,省得沒幾個月又要慢慢選。
當一個選擇者,而不是摘採者
選擇者為自己或他人創造新機會,摘採者被動的從已有的選項中挑選。
摘採者花太多時間在盲從,你應該排除不重要的選擇,省下的時間拿來對重要的事情思考:
- 做出這項重大抉擇後,希望對人生的哪些領域帶來什麼好處?
- 如果沒有任何一個選項可以在這些領域上滿足你的需求,想一想要怎麼創造出來。
多一點滿足,少一點極大化傾向
上面提到過,在客觀上,「貨比很多家」的利益極大化者可以買到最好最便宜的東西,但是這過程會讓他們不快樂。如果他們知道有人完全巧合的進入那家店,只用一次就買到跟他們一樣的選擇,恐怕又會更不高興了吧。
「夠好」其實就夠了,或許你三兩下選的產品不是客觀上的第1好,但至少也有前幾名,而你會滿意你的選擇;極大化者花了很多時間,卻對自己的選擇結果不滿意。
我記得有個企管書上的建議說,公司給員工獎勵時最好不要提供選擇,因為去巴里島的員工會想著沒拿到手的42吋電視,而拿到電視的員工看到旅遊公司的巴里島廣告也會很懊惱。
附帶一提,學經濟的人會比較有利益極大化傾向 (第6章:合作是上策)。
另外8個建議下回再續。→ 下篇在此